两会声音丨米德昉委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让重庆700余处石窟寺有专属“医生”
石窟寺是我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是重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716处,约占全国总量的12%。
“?;ず檬咭挪?,不仅具有中国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近年来,尽管重庆在石窟寺的?;?、研究和传承利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与短板?!敝厍焓姓?、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说,其中,最突出的是石窟?;ぁ⒖脊?、数字化等方面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这也是全国各地文物?;さノ凰媪俚奈侍狻?/span>
对此,他建议重庆市内有条件的高校积极开展石窟寺?;び胙芯糠矫孀ㄒ等瞬排嘌醚唤隽私獠〕婧ο喙刂?,成为石窟寺的“医生”,也让他们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石窟寺文化发扬光大。
米德昉说,当前西南地区只有四川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他建议重庆市内一些重点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创设相关院所、中心或基地等,重点培养石窟?;び胙芯糠较虻牟?、硕士研究生。
例如,重庆大学发挥理工科优势,可致力于石窟?;ぜ际跤胧只芯糠矫娴娜瞬排嘌?;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可借助文科优势,致力于石窟考古与历史研究方面人才的培养;四川美术学院凭借艺术师资,可致力于石窟艺术研究与文创研发方面人才的培养。
同时,重庆市内一些高职院校,可尝试开设石窟病害调查、修复技术、田野勘察、数字测绘等基础专业,重点培养具有上岗操作能力的实践技能型人才。
“鉴于我市诸多高校在石窟保护与研究方面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建议一方面采取引进、外聘等方式解决,另一方面多渠道培育自己的新生力量?!泵椎聲P说,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上可采取高校与石窟文博单位“共建共享”的模式,一方面可发挥高校所在区域的石窟文化资源禀赋,另一方面又可充分利用石窟单位的人才资源。(陈竹、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