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招嫖约联系方式-附近100元4小时服务热线,二维码约茶wx,400元3小时快餐

您的位置:首页 >调查研究>详细内容

调查研究

大足石刻禅文化探索、启示和应用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20 10:15:17 浏览次数: 【字体:

禅文化是中国元素之一,体现着中国智慧思想。佛教禅文化“刻”进了大足石窟造像,有其丰富内容和人文价值,值得研究总结。区政协组织相关文史人员,通过现场考察、查阅资料、座谈研讨等方式,对大足石刻禅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对当代的启示和应用进行探索与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国各种教派。佛教禅宗来源于世尊“教外别传”。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付嘱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禅文化一般被狭义地被认为是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佛教文化。实际上中国先秦时期就有关于各种“静”的修行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直至印度词汇“jana”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修行。中国禅,严格意义上即是各种禅修,历经中华历史文化洗涤和沉淀,并与禅宗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禅文化。所以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佛教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

一、禅文化在大足石刻的体现

我国现存石窟根据石窟形制、主要造像差异以及分布地,可以分为中原北方石窟、南方石窟、新疆石窟及西藏石窟。南方石窟大部分位于川渝地区,川东石窟又以安岳石窟和大足石刻为代表。唐宋巴蜀为禅宗重镇,现世留存的禅宗造像较多,尤以被称为“中国罕见的佛教禅宗造像聚点,也是全国最大的禅宗道场”之一合川涞滩二佛寺,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中释迦与六祖等组合群像非常直面地反映了禅宗的大部分历史进程和禅宗主旨,其表现多在宗教方面。而与之相邻的大足石刻并不是单一的禅宗,也不是所谓的密宗道场,是融合佛教各派的现存证据。这从侧面印证了巴蜀佛教本身的包容性与融合各派的魅力所在。大足石刻表现禅宗思想的内容比如《牧牛图》、入定观音像以及北山多宝塔趺坐释迦像,小佛湾经目塔题刻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六代祖师传密印,十方诸佛露家风”,中敖镇三宝寺世尊付法像等。这些造像与偈语无疑是宋代时期巴蜀禅宗发展在石窟寺中的具体体现。更重要的是大足石刻不再仅表现为宗教色彩,而是其中的禅宗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已经艺术化和世俗化了,这就是禅文化。

禅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也无处不体现禅意和禅文化。大足石刻艺术体现了宗派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就是禅。民族融合更是禅,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安稳的先决条件,也是大足石刻建造的前提。成汉后期,僚人从贵州和四川边境大量迁居川中、川西,遍及整个四川盆地。唐代大足仍是僚人世界。昌州之设与加强对僚人的统治有直接关系。官府“镇押夷獠(《元和郡县志》),僚人起而反抗,由此不断引起骚乱,乃至大历六年(771)焚毁州治,州县俱废。大中年间(847—859)昌泸二州剌史贪沓,以劣次织物诈取僚人粮食,僚人不满,又引起叛乱,“所过焚剽”。宋代昌州“有夏风,有獠风”(《舆地纪胜》),僚人与汉族融合,和睦相处,社会安定(引自《大足县志》)?;曰偷乃未笞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民族和谐的结晶,是一种民族融合的禅文化,文化教化游牧民族和蛮夷,而不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这才不能出现“吾其被发左衽矣”。

除了宗派、文化和民族融合体现了禅文化,还有一些具体的体现。大足禅文化用具体的、普通的世俗生活场景打开了佛教的大门,使它神圣、神秘的气息更加淡化。习禅悟道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在雕塑上就打破了佛高不可攀,威严神圣的迷信,变得更加世俗化、人间化,因而也更具有生活气息。大足石刻《牧牛图》就是典型的禅宗造像,此图是根据宋人杨次公《牧牛颂》而建,《牧牛图》是宣扬佛教禅宗修心养性,调伏心意之作。以牛比人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过程。第一组“未牧”牛向前奔,牧人在后面拉牵。牧童怒目用力拉缰绳,比喻修行者有信心有决心调息调心,驯服烦恼。第二组“初调”牧人用鞭打牛,牛头被牵回。牛虽回首,但仍倔强不驯服。喻修行者开始调息调心,降伏烦恼。后面八组体现了牛被逐步“驯服”的过程,从远离“欲恶不善法”,离开欲界生活的“喜”、“乐”的初禅,进入“定生喜乐”的二禅,“离喜妙乐”的三禅,“不苦不乐”的四禅。第十一组“禅定”,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比喻执著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风,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山岩清泉溶为了一体。但这不是最高境界,因为修行者的“本我”还存在,他的物质体还存在,引发贪恋的执著可能性就存在。第十二组“心月”图,修炼到最后牛没了,人也没了,山没了,草没了。修行者进入万象皆空的境界。时间只剩下一轮亘古长存的皓月,已然顿悟了。宝顶山《缚心猿锁六耗图》一行者怀抱一只静卧的猿猴,行者座下,用六条绳索缚住犬、鸦、蛇、狐、鱼、马六种动物。在这里,以猿猴喻心,以六种动物比喻眼、耳、鼻、舌、身、意“六窗”?!傲啊痹诜鸾讨杏殖莆傲摹??!傲摹比绾木∪说那槭叮匀苏嫘?,心猿就会起浮躁动。其取自南梁傅翕大师(497—569)《心王铭》“净律净心,心即是佛”的主旨,与数百年之后的《牧牛图》殊途同归,把深奥的佛理变化为妇孺皆知的生活常识。

除了雕刻,大足石刻中的题诗禅韵悠长,值得回味。如上《牧牛图》各组都有禅诗题注,最后用诗总结禅法云:“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照无私耀古今”。四句都突出一个“无”字,境界极高,直可与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北燃纾谖遄婧肴檀虏Ч适拢?。圆觉洞左侧有佚名宋诗,其中提到“出林狮子才开口,挂角羚羊已灭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肮医橇缪颉北扔饕饩吵?,不着形迹。后人们将其理解为禅宗用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圆觉洞右壁明代佚名诗,就是一首大白话诗?!案∈兰乃孜奁咀迹赵氯缢笏频缃?。不觉回头大限来,莫教临行折了本”。配合圆觉洞菩萨面佛问道主题,明显就是劝普罗大众修佛。北山佛湾《无尽老人语录碑》题有诗三首。第一首“一念兴时法法兴,鸟飞尘起及云腾;寂寥野寺元无事,刚与山僧种葛藤”。首句是说,只要念头一动,佛法各种法门便应运而生,即佛法源于“心”,既无一切“心”,何来一切“法”,这是禅宗“以心传心”的表现。第二句强调了“念头”,如同鸟飞起来会带起尘土飞扬一样,会引起无数“念头”,无休无止,但仍有痕迹可循。后面两句说明仍未悟道,“葛藤”比喻纠缠牵连,暗示“明心见性”需要反复磨炼。第二首“瑞烟终日萦香篆,石佛休嗟未放光;试问丹霞烧却后,何如鑱刻奉空王”。全诗基本以白话劝人刻石造像,意义较为浅显,宣传石刻造像的优势,表面看并无甚禅意。第三首为“自家佛只坐心头,色与音声处处求;掀却禅床非性躁,壁边挂口去来休”?!白约曳鹬蛔耐贰本溆爰霉蜕械摹熬迫獯┏?,佛祖心中留”大致同义。不过,这里强调的是“佛”就在每个人“心”中,一切现成,不假外求,不崇拜任何偶像,人人皆有佛性,俱可“成佛作祖去”?!凹葱募捶稹?,“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吧胍羯Υη蟆本溆肭熬洹白约曳鹬蛔耐贰钡牟患偻馇笮纬上拭鞫员?,说明佛性本有,人人具足。而迷盲之人却通过外在的偶像(本佛、石佛像等)去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实在是南辕北辙?。『竺媪骄洹办病?,“壁边”(指石刻佛像)都可以舍去,不用“挂口”,即“挂在嘴上”,“提到”、“谈及”之意。这明显就是悟道了。禅宗本来是“不立文字”的,主张不崇拜任何外在的偶像,“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全诗强调一个“心”字,与前一首诗劝人造像相反,这是神来之笔。没有第二首白话诗,透着世俗化的语句怎能衬托佛法无边?这就是大足石刻的妙哉,世俗化的佛像和高深的佛法已然融为一体了。已故著名佛学大师王恩洋先生实地考察后大为赞赏:“吾人细读此碑语句,有立有破,随说随扫,随唱随护,机枢甚密,知是禅门老手”。《父母恩重经变相》有诗云“有得非为得,无功始是功;一轮千圣外,元是旧家风。”前面两句体现禅意,当你“有所得”的时候,于禅而言,恰恰是“无所得”,“无心”用功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用功。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这段对话与前诗恰好印证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而后面两句将佛教教义与儒家孝道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千佛万圣却是自家“家风”,人人具足的自己“本来而目”而已,自性是佛,何需“骑牛觅?!?,“海中挖渠”!这“家风”当然与自己父母息息相关,这也是该诗出现于《父母恩重经变相》的内在原因。

二、大足石刻禅文化的当代启示

(一)开拓创新之精神

观察禅宗发展史,禅宗都是在不断自我超越中发展,最具随时应变的灵活性,最能引出变革精神。毛泽东特别赞颂慧能大师勇于革新的精神,不要教条、不要清规戒律,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另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同样,大足石刻开创人赵智凤师从柳本尊,承持其教,但并没有墨守成规,在各地石刻造像衰落之际,能成功地营建宝顶石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印度密宗在唐代传入中国时,其男女双修等密炼之法不合儒家思想和汉族习俗。赵智凤顺应宋代理学、禅学卓兴,儒释道三教空前融合之势,兼收并蓄,革新教法,最大限度地适应国情和民情风俗造像,从而赢得官府、僧侣和信众的广泛支持,建立起得以生存发展的深厚的社会基础,这就是一种开拓创新之精神。

(二)和合文化之精髓

禅文化是融合思想,《后汉书·襄楷传》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虽颇具争议甚至被认为胡说,然禅文化确是有道家思想的影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忠、孝、节、义”被世间民众推崇。佛教为了在中国得到发展,所以就开始接纳、吸收儒家思想。大足石刻就是佛、儒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达到融合的集中反映。宝顶山《大方便佛报恩经》就是讲述的释迦佛行孝的经典,从而强调佛也行孝。北山石刻有《古文孝经碑》,石篆山石刻有孔子及十哲像,妙高山释迦佛、老君和孔子平起平坐达到了三教真正合一。禅宗经典《六祖坛经》不但是佛教禅学的一部宝典,而且被我国史学家钱穆推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毛泽东更是称其为劳动人民的佛经。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讲到论语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由禅学回头来看《论语》,发现孔子也和佛祖拈花一笑,他说的“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东西?曾子听了,也等于迦叶的微笑一样,说:“是!我懂了”。禅宗经典和儒家经典相互印证,相互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卓新平认为禅文化是佛教在中国实现其“中国化”后最经典的表述,它既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融合,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创新。大足石刻同样地是一代大教搜罗殆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具有“三教入佛、诸宗归禅、禅净合一”的显著特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所以大足石刻是佛教中国化的璀璨结晶,是佛教援儒入佛的集中体现,是儒释道合流的文化瑰宝,充分向后人启示了“和合”二字之精髓。

(三)“有为无我”之思想

初略禅文化,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文化,总是顺其自然,顺应心意,既“空”又“无”的“负能量”,好像不需要努力奋斗就可以悟道。牧牛图提醒我们悟道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曲折的“调伏心意”的过程,这是“有为”。禅定后修行人确化作心月,没有自己了,这是“无我”。所以牧牛人经过千辛万苦的历程修行,实际上是在修炼“无我”的境界?!段蘧±先擞锫急啡嘴丶辛恕坝形尬摇?,先是劝人镌刻石像,后是“自家佛只坐心头”,提醒普罗大众不需要求外在的佛像进行修炼。先人前辈前赴后继建造大足石刻就是“有为”,其用世俗、通俗的连环画来教化民众“无我”的态度和境界。这道明现代“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之应有之义,暗合古代禅文化“有为求无为”之思想?!氨囟ㄓ形摇敝傅氖欠芏酚形?、实干有我、担当有我,“不必在我”讲求的是奉献忘我、功名无我、成就大我,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挚情怀。

(四)冲破桎梏之道路

《牧牛图》中最后的“牛”和“人”都消失并化作心月是否达到佛的最高境界了?后面的圆觉洞巧妙设计回答了这个问题,十二圆觉菩萨化身一尊虔诚跪地,身体前倾的合掌菩萨仍在向佛问道。经过修行、禅定化身菩萨尚在问道,何外世人不求道?后面的《正觉像》表现菩萨助众生觉悟,最后成正等正觉的如来之境。从《牧牛图》到《正觉像》,揭示了佛家求证涅槃最高境界的三段历程。三组石窟造像表现出的禅文化启示禅是开发智慧之路,是挣脱桎梏之路,是追求解脱之路。这和儒家所讲的君子圣贤之道如出一辙,《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所启示的,正是人生冲破“小我”桎梏到“大我”解脱的不懈探索之路。

(五)正心修身之哲学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行业内卷严重,每个人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在无形中增加。压力来自内心的散乱,以及对工作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现代的医学证明,人类的身体疾病,大都来自内心的焦虑、贪婪、嗔恚等情绪?!陡啃脑乘耐肌沸蜗蟮孛枋隽送饨缍匀四谛牡挠跋臁K匀粢残某弦?,不受外界干扰,就必须关闭“六窗”、锁住“六耗”。这实际也是儒家正心的关键,正如《大学》里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笨晌绞且烨ぶ睢1Χド健睹ㄊ笸肌芬哺嫠呤廊艘桓銮诚缘牡览?,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这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源:欲求不得,苦之本也。石篆山石窟的《志公和尚》,梁武帝求问世间有没有不失人身的药方,志公和尚回答的不嗔心、?;断?、慈悲行、忍辱根、智慧性、精进意、除烦恼、善知识的药方实则是教人不怨天尤人,要积极进取,努力作为,如此自然就是一个合格的人了。所以习禅悟道可以收敛妄心,节制欲望,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也可以把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有机统一起来。当我们深明禅文化时,它一定能够帮助我们省度人生,照彻心灵,净滤和升华我们的思想境界,这何尝不是一种正心修身之人生哲学。

三、大足石刻禅文化的应用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古代巴蜀禅文化研究传承

古代巴蜀为禅宗重要阵地之一,民谚称“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巴蜀禅宗开启端者当推初唐智诜禅师(609-702),其受学于东山弘忍,与神秀、惠能同门,师后归资州(今资中县)德纯寺。大足石刻雕凿的宋代是巴蜀禅宗发展的辉煌期,尤其在南渡前后至宋末一段时期内人盛道隆,不仅在国内居于主导地位,而且也影响到日本佛教,极大地推动了东亚佛教的繁荣与发展。古巴蜀可考的禅宗人物多达80余位,在中国禅宗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对于禅文化传承、研究和利用最深入的是广东省,作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家乡,已形成了以禅文化和当地旅游融合的产业链条。大足石刻与毗邻的安岳石刻同为一脉,文化底蕴基本相同,相互联系互为印证,两地石窟都被宣传为密宗石窟。然而经过考古和背景研究大足—安岳石窟造像其彰显的禅文化博大精深。大足—安岳石窟要实际利用石窟中的传统文化,应淡化其密宗印迹。建议在川渝联席会议“推动成渝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聚焦毗邻地区合作平台”的方向下,在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努力挖掘大足—安岳石窟禅文化,鼓励对两地禅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传承古代巴蜀禅文化??梢酝ü踅涣?、研讨会等形式,让更多专家学者关注大足—安岳石窟禅文化,深入剖析其丰富内涵与历史价值,为禅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应结合时代需求,对禅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二)建设成渝地区禅文化创意产业园

大足石刻文创园是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列入重庆市政府“十四五”重点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目前,正全力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经过实地调研,文创园文创产品繁多,但未有禅文化专题展示或展厅,禅意文创产品较少,仅有圆觉洞合掌菩萨、牧牛图等。建议借助大足—安岳石窟禅文化深厚的影响力,向有关部门申请大足石刻文创园加挂“成渝地区禅文化创意产业园”牌子,努力把大足—安岳石窟禅文化在产业园内孕育出更多禅意文创产品除雕塑和石雕,还要配以禅宗各类公案、石刻铭文、禅诗和偈语等以便游客鉴赏和理解,让更多人能够体会到禅文化的独特韵味

(三)打造精致禅意酒店和禅居

以佛禅文化为主题,遵循禅宗意境并结合中国传统审美,建设独具魅力的精品酒店和客栈,让游客在喧嚣的都市文明中,拾得禅意静禅。禅意酒店和客栈的开发受到社会的高度推崇,如我国首家佛禅客栈,文殊院旁的成都“圆和圆”,于2008年度荣获中国最具特色精品酒店品牌,成为都市禅意客栈的建设典范。同样在大足石刻景区旁的开元观堂酒店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建筑风格都符合禅意酒店或客栈的定位。建议将开元观堂酒店打造为禅意精品酒店,目前酒店本就设置了禅修室、书吧、触景禅经、笔砚、蒲团、菜园、檀香、老茶等禅游设施,无需大的投入和改造,就可让酒店主题更加突出,让游客“体验巴蜀乐土慢生活,潜心大足石刻禅文化”。面对的客源除了一般旅游人士,可以以佛教高僧、禅修人士、向佛人士、高端商务为重点客源群体。十里荷塘等大足城区周边荷莲集中种植区的民宿等可以打造为“城郊禅居”,这些禅居既享有城市的便捷与舒适,又能感受到乡村田园的自然生态。荷莲本与佛教渊源极深,代表一种智慧和“开悟”的境界,让游客欣赏完精美大足石刻后仍“禅韵”未尽,突出展现“寺院禅”与“自然禅”的无缝衔接和悠远意境,延续禅境的肃穆与悠远。

(四)丰富禅意元素延长产品链条

禅宴、禅茶和禅乐是丰富传统旅游观光到正心修身体验的重要元素。禅宴的开发以素斋为本底,进一步引入禅文化元素,如菜名体现禅机,菜肴制作反映公案,用餐环境强调禅意等。同时,引入绿色食品和养生食疗的概念,突出养生理念,构成主题餐饮,通过禅宴,获取养身、养心双重体验。“禅茶一味”是禅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禅宗把茶从使用价值推至精神文化哲学的高度,通过饮茶,把禅宗的哲学思想与茶的精神文化内涵结合起来。禅乐是引导游客深度体验禅文化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开辟专门场所中进行经过艺术加工的禅乐表演;在自然环境中引入声景艺术,通过音响系统播放禅文化主题的环境音乐;在自然景观增添禅文化景观小品,营造更浓郁的文化情境。不管是禅寺、禅意酒店或禅居,在其内都可以进行禅宴、禅茶、禅乐等文化活动,提供大众的“亲禅”休闲,延长禅文化产品链条,丰富其业态,进一步推动多元化的旅游发展。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