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建成都·大足铭茶产业联合体 推动我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做好“国际文旅名城、特色产业高地、城乡融合示范”三篇大文章,推动我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区政协组成调研组,聚焦“茶产业赋能我区乡村振兴”课题,以全面弄清我区茶产业现状及优势、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发展思路与举措为重点,前往成都市新都区茶博城、广元市旺苍县茶基地、我区古龙镇、玉龙镇等地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四川省茶叶协会相关行业专家意见建议后,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我区茶产业发展特点
(一)自然条件优越。我区年平均气温17.3℃,年日照时数1076.5~1583.1h,年平均无霜期321d,年均降水量为1080mm;适种茶叶的巴岳山脉一带茶树pH值4.1—5.99,主要分布于350-800m的海拔山地,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同时,我区巴岳山一带富含硒资源,其中古龙茶叶样品硒含量为0.20mg/kg以上,属于富硒产品,富硒茶可打造成为我区茶产业拓展市场的“拳头”产品。
(二)产茶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6年),我区巴岳山境内即产茶叶,时名水南茶。水南茶与同时期广汉的“赵坡”、峨眉的“白芽”、雅安的“蒙顶”并称蜀茶四大珍品,后于明朝永乐年间被定为贡茶。元代末期,用烘焙法熏制以大足县香菲亭海棠花、武隆县雪锦茶为辅料的花茶,闻名遐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区古龙的茶山被列为永川地区茶叶生产基地,八十年代生产的红碎茶具有浓强鲜爽的品质特征,被四川省评为优质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开创了大足县出口产品的先河。
(三)产业基础较好。我区茶产业主要分布于巴岳山一带,重点产茶镇为古龙和玉龙,茶业种植面积6000余亩,年产成品茶64吨,年总产值4700万元,主要产品为黄金芽、碧螺春、毛峰等绿茶,有10余个品牌荣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拥有龙芽、松茗、春露等品质优、色泽美、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品牌,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区拥有茶加工企业2个,专业合作社6个,社员农户上千户。
二、全区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销售渠道狭窄。我区茶叶品牌较多,但品种单一,仅生产绿茶系列,导致品牌化效应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我区茶叶经营户市场销售渠道也较为狭窄,大多采用自产自销、门市坐销的传统模式,线上销售较少,也未能进入机场、酒店、乡村旅游(围炉煮茶)等销售场景。调研中还发现,较为著名的茶叶经营市场成都龙和国际茶城居然没有一处大足茶叶的销售点,双方更没有开展业务合作,这也表明我区茶产业营销渠道十分狭窄。
(二)茶道文化挖掘不深。我区茶叶产业历经千年,但对茶文化的挖掘、植入却没有同步跟进,导致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产品品牌价值没得到充分体现,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三)生产加工能力不足。我区茶产业种植基地总体上呈现点多面小的局面,多以原始地形就地栽种,且种植土地未整治、无造型,既缺乏观赏价值,又缺乏灌溉、交通条件,更难以开展机械化生产,茶园生产存在低产低效的困境。在加工技术方面,我区绿茶加工技术相对成熟,但缺乏精深加工技术,发酵茶、茶叶衍生产品开发尚未起步,导致夏秋茶基本不采,茶叶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茶产业延伸不足,转化增值能力弱。
(四)发展空间有限。我区境内巴岳山脉一带林地面积特别是公益林面积保有量大,用地性质难以改变,目前产业种植若需扩展,就会受到用地空间限制,导致茶产业规模扩展陷入瓶颈。
三、组建联合体赋能茶产业发展的思路举措
(一)合作基础。重庆茶叶产销历史悠久,全市38个区县有35个区县产茶,且茶产业纳入全市十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培育,已形成渝西特早名优茶、渝东南高山名优茶叶和三峡库区生态有机茶三大茶叶优势产业带,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全市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一号工程”背景下,大足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桥头堡”城市,区位优势独特,茶产业资源丰富且富含硒元素,具有发展壮大茶产业的现实基础。同时,成都大足商会、四川茶产业协会的大足企业家在茶产业方面具有独到的专业眼光和丰富的行业资源,有意愿联动成都大足两地在茶产业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对接合作,推动组建茶产业联合体,这是我区茶产业破局前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合作思路。我区茶产业需借助外地商(协)会企业家资源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市场化发展,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权责明晰、合作互助、自建自营”的原则,以成都大足商会、四川茶产业协会、我区茶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国企为引领,按照“商协会+茶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发展模式,组建成都·大足铭茶产业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通过联合体的互助带动,预计2025年前成功培育一批市级、国家级茶产业龙头企业,改造、打造标准化茶园1万亩以上,增加夏秋季茶叶的加工利用工艺,全区茶产业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茶农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推动我区茶产业走出一条“精品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三化”发展路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独具特色。
(三)合作举措
1.完善联合机制。按照区政府印发的《大足区茶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要求,重点以我区巴岳山脉一带的古龙、玉龙两镇为我区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率先开展试点示范,挂牌成立联合体并试运营,建立起各成员间紧密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联合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商协会为纽带,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为基础,门店、展厅、电商为销售终端,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文旅、金融为手段,通过整合商(协)会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龙头企业的品牌、市场、技术资源,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现有的茶产业基地、闲置田地、劳动力资源,实现专业化分工、多元化联合、紧密型链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进一步优化配置联合体成员间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信息等要素,逐步形成我区茶产业闭环运营和抱团取暖的发展格局。
2.做好补链强链?;胤矫?/span>,联合体注重增加绿色防控技术和农业机械的运用,做好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和“林茶间作”等生态茶园模式推广,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富硒茶”认证,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适合我区自然气候条件的高产高效茶产业品种,加快打造一批标准化茶园。加工方面,联合体注重创新和迭代茶叶生产加工技术,逐步加大对茶饮、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其中可通过租赁或共享的方式使用小型机械降低夏秋茶采择的人工成本,推动夏秋茶资源加工为黑茶、红茶等,提升资源利用率。特别要利用永川、大足一带茶区开采期比同纬度浙江、安徽等地茶区一般提早15-20天的优势,大力培育早市茶经济,增加产业发展效益。文旅方面,联合体牵头组织开展茶叶专家论坛、采茶技能比武、春秋斗茶、茶艺表演、“圣寿甘霖”茶友会等形式,抓好我区茶文化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讲好大足贡茶、大足石刻和禅茶文化故事,塑造独有的大足茶文化,推动打造茶山小镇,推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
3.拓宽市场渠道。首先,要紧紧依托联合体中成都龙和国际茶城的专业影响力,在此设立大足石刻铭茶展销区域,围绕成渝茶产业“共融”文章,加强与毗邻的四川等地的跨区联动,不断拓宽交流平台,形成叠加效应,打开我区茶产品在四川及周边区域销售市场,实现茶产业“共荣”。其次,需注重发挥商协会联系广泛、专业性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行资源嫁接,互补资源短板,并广泛开展产品推介、产业论坛、文创设计等“接地气、聚人气、提名气”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次,要注重抓好我区茶产业公共品牌培育,联合体成员间共用一个茶叶品牌开展市场宣传,做到质量标准、销售价格、品牌推荐“三统一”,避免出现恶行竞争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发展局面。
4.加强组织保障。一是加强调度推动。建立区领导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全区茶产业特别是联合体的运行情况,及时解决联合体发展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区农业农村委和鑫发集团共同牵头,区水利局、区林业局、区工商联、玉龙镇、古龙镇等相关单位做好配合,共同组建工作专班,做好业务指导,引导联合体成员间加强合作交流,加快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三是加强政策扶持。针对性地研究出台扶持茶产业全链条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区级相关部门在企业融资、发展项目、品牌推广、技术培训、外联合作、产业用地、公益林指标调整等方面要整合资源,大力支持联合体的发展,为联合体起好步、开好局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