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招嫖约联系方式-附近100元4小时服务热线,二维码约茶wx,400元3小时快餐

您的位置:首页 >调查研究>详细内容

调查研究

关于大安农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28 17:30:5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现代农业园区主动作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以大安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核心载体,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以绿色循环产业经济为主导,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科技化、机械化、智能化为特色的发展之路。近期,区政协组成调研组到大安农业园区(大足区域)就相关情况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园区概况

大安农业园区由大足区与安岳县联合共建,是川渝两省市落实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川渝三大农业合作平台之一。规划范围为大足与四川安岳毗邻的铁山、高升、合义3镇(乡)16村(社区),总面积12.86万亩(大足区6.66万亩),辐射区面积约47万亩。大安农业园区(大足区域)围绕1234发展思路(即改革创新这一条工作主线;稻渔、粮药两大主导产业;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川渝样板区三项发展目标;农产品精深加工、招商引资引智、试验示范推广、品质效益提升四大工作抓手),积极打造集现代种养循环、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示范、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农业园区。

二、主要亮点

(一)创新开发模式,“擦亮”种养循环经济。按照国家稻渔共生工程改造标准,统一田块鱼沟改造和水稻栽培,建成“鱼类粪便养稻、稻田水体养鱼”的稻渔内循环综合种养示范基地700亩;优选高效高产谷种2500斤,套养鲈鱼、鲫鱼、南美北对虾等特种水产品种苗200万尾投入示范基地生产,配套建设全封闭集中水产养殖大2个,全封闭生物絮团水产育苗中心1个,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稻虾鱼共作养殖模式,实现稳粮优供增效和“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经济效益,预计示范基地年产能无抗虾3万斤、无抗鲈鱼2.5万斤、无抗鲫鱼2.5万斤以上,年净利润达200万元以上,市场化带动大安农业园区(大足区域)发展稻渔种养产业基地约6000亩。引导转变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稻药轮作套作和林下间作,已建成中药材产业基地6000亩,其中1000“川芎+水稻”轮作示范片已投产运营,带动当地居民务工增收700以上。

(二)引入实用技术,“提速”发展主导产业。围绕稻渔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引入无人机、半自动穴播机、翻耕机等农业机械,播种效率比机插秧提40%以上,大幅降低劳动力成本;引入生物絮团养殖技术,养殖模式已通过BAP认证(全球最高权威水产养殖认证),产品品质达到NSF无抗产品认证(国际权威无抗产品认证),产出的无抗水产品单品价值提升30%以上;引入智慧农业生产技术,与京东共建京东农场重庆市大足区“稻+渔”合作基地,配套水稻智能环境监测站、图像视频监测溯源系统、京东千里眼等智能化农业科技设8套,实现全程溯源,京东农场产出农产品将直接上架京东旗舰店线上销售,预计产出稻米的平均溢价达60%以上。

(三)筹建产业联盟,整合分散要素资源。通过园区引导、科技及人才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参与,筹建大安农业园区乡村振兴产业联盟,分设稻渔、粮药两大产业板块,旨在搭建联盟会员单位交流合作平台,整合闲置农机器具、闲置冻库、闲散资金、本土人才等乡村要素资源,实施“五统一”(统一供种供苗,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保价收购和统一加工销售)发展标准,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截至目前,大安农业园区已开展前期工作,成功与市农业农村委渔业处、市水产总站开展党支部联建,与市中药材研究院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引入来自江苏、浙江、湖北等地水产、水稻、中药材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6名,组建产业专业管护团队5支,建立稻渔、中药材、枇杷3个产业联合体,成员单位已达20。

(四)坚持联合共建,“共育”园区重点项目。大足、安岳共商共定主导产业,共编共审大安农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确保发展步调一致,协力协同;双方引入飞地经济特色发展模式,拟通过税收分配、实绩考核等利益机制,在大足区域联合共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现园区农产品就近加工,产业闭环运营,不断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共同规划选址毗邻党建中心、联合展馆等重点项目;共享招商资源,正共同为稻渔、油茶和富葛3个项目发展提供产业用地和政策支持。

三、主要问题

(一)用地保障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缺少土地指标,农业第一产业发展也受到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公益林、农业设施用地少等政策限制,导致招商项目落地较难。

(二)机构运转较慢。市场物流园区仍未更名为现代农业园区,职能职责还需进一步明确;同时,虽然市场物流园区已核定科室4个,但人员编制尚未完全启用。园区的临时运转平台重庆大足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足农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无完整的公司构架和人员编制,不能单独对外投融资,极大限制了园区的运作效率和发展空间。

(三)基础设施较差。除大安农业园区内700亩稻渔内循环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其余的稻渔产业基地的电、路、渠等配套基础设施还需改造提升,特别是灌溉和排水设施不能完全保证标准化生产需要;同时安岳与大足之间的部分连接道路也还需要拓宽和打通,才能方便入驻企业生产运营和园区形象提升。

(四)品牌效应较低。由于园区稻渔产品尚处于创品牌、拓市场的初级阶段,经营主体规模小而分散,开展产品产地认证的经营主体少。由于缺乏品牌效应,目前市场认知度仍然较低,产品价值尚未充分体现。

四、工作建议

(一)厘清发展思路,做好规划设计。要进一步摸清大安农业园区道路、建设用地分布、特色产业等基本情况,立足大安农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围绕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样板区来做好规划设计,并结合实际找准和细化产业发展模式,做好农旅文商融合,做到合规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应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找准大安农业园区各特色产业之间的联结点,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循环产业经济。

(二)加强政策扶持,集聚发展要素。统筹建立全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机制,整合全区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优先支持大安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协调用地空间,保障渝蓉高速铁山下道口连接道两侧用于明确现代农业园区平台公司用地空间和土地指标;充分保障大安农业园区建设的投融资需求。

(三)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树立全区农业“一盘棋”发展思想,达到以大安农业园区“一子落”带动全区农业“全盘赢”的工作目标。成立区级层面的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区级相关部门和镇街政府齐抓共管、农业园区办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积极协调解决制约大安农业园区建设各项关键问题,特别要争取更多的优势资源和发展政策,支持大安农业园区创建各类市级、国家级农业园区,发挥大安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47万亩辐射区域稻渔、粮药产业共同发展。

(四)拓宽市场渠道,培育园区品牌。大安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要牵住“市场化”这个牛鼻子,依托和发掘特色农产品资源,发挥园区平台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承接涉农项目实施、参与产业市场运营、提供农机农技专业服务等方式实现“自我造血”,增强发展后劲;现代农业园区办加强工作引导,统一征集和设计园区优质农产品包装,注册专有商标,统一规范园区优质农产品形象,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做好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园区平台公司做好产品质量控制,与城市的机关食堂、学校、大型商超等签订供销协议,开辟特色农产品专柜,实施订单化生产销售;做好校地协同实践教育,在生产一线设置中小学农耕体验研学基地、西南大学等高校实践实习基地,实现大安农业园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加强科技赋能,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扩宽大安农业园区智能化农业科技设备推广使用的深度和广度,在打造智能化稻渔示范基地的同时注重中药材、大足黑山羊等农业产业的智能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设置统一的园区大数据控制和接待中心,与园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共享信息化控制信息,实现整个园区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在线控制,为农业灾害、市场销售、产品溯源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