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招嫖约联系方式-附近100元4小时服务热线,二维码约茶wx,400元3小时快餐

您的位置:首页 >调查研究>详细内容

调查研究

关于我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28 16:10:38 浏览次数: 【字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力助推“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近期,区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区教委、区文旅委等部门和大足三小、西禅小学、中敖中心小学等学校,对我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情况开展了调研视察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区委宣传部、区教委、区文旅委等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精神,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既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校园生活,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触、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让大家在感悟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在汲取传统文化丰富营养中涵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格境界。目前,米粮小学、城南小学等2所学校被教育部定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龙岗一小、城南东序等10所学校获评重庆市艺术特色学校,大足三小、中敖小学、职教中心等3所学校创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万古幼儿园、西禅小学、协和小学等17所学校创建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我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体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各方联动齐抓共促。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和家庭上下联动、内外互动,齐心协力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一是区委宣传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区教委、区文旅委、大足石刻研究院等部门、单位和各镇街协同配合,制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计划,修订出版了《世界文化遗产胜地—大足》等以石刻文化为主题的相关书籍,为义务教育或高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地方读本。二是各学校结合隶属情况,将地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学课程内容。如大足职教中心编写了《大足石刻文化系列读本》大足一中编写了《千锤百炼,铸造辉煌—大足五金概略》《大足五金文化的积淀与传承》,龙西中学编写了《龙水五金》《融合教育》《薪火五金》等书刊,较好地发挥了学校传播地域文化的主阵地作用。三是大足石刻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法制教育中心、烈士纪念馆等文化教育基地,每年免费向学生开放,参与研学活动学生3万人次以上四是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游戏、户外实践、家长助教等体活动,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学校因校制宜,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和实践活动内容,基本做到“一校一品”。如宝顶实验小学重点围绕“大足石刻”文化,开展石刻小导游活动;中敖镇小学、中敖中学重点围绕传承“火龙”文化,开展火龙制作及表演;复隆实验学校重点围绕“荷”文化,开展荷花(盆栽)实践;古龙中心小学重点围绕“茶”文化,开展茶艺表演;城南小学重点围绕“剪纸”文化,开展剪纸设计、制作;国梁小学重点围绕“红色”文化,采取阶梯式培养方式,开展“英雄国梁小解说”活动。特别是大足职教中心2021年建成大足石刻文创公共实训基地,其传承石雕技艺入选重庆市“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大足三小重点围绕传承“鲤鱼灯”文化,开展鲤鱼灯制作及表演,万古中心幼儿园“鲤鱼嬉园·快乐成长”被评为2022年度“非遗进校园”市级优秀案例;雍溪实验学校重点围绕“川剧”文化,开展川剧文艺表演,其《五台会兄》川剧片段荣获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一等奖

三是搭建平台形成机制。为了避免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成为做做样子的“一阵风”,相关学校通过设置多彩社团、工作坊、兴趣班、实践基地等活动载体,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持之以恒、形成常态。如区职教中心开设了石雕石刻工作坊,投入200余万元设置大足石刻文化墙;西禅小学成立了“康中秀特色棕编工作室”;大足高新区小学“非遗进校园 一周一传承”竹编综合实践课堂;古龙镇中心小学建立校园茶艺室并开辟茶文化劳动实践基地经开小学每周开展“飞花令”擂台赛、每年年初均开展诗词阅读节;龙西中学将有益于中小学诗词上墙建成“文化大足·诗意龙西”传统文化走廊,等等。全区143所学??枇宋涫?、书法、书画、剪纸、竹编、川剧、火烧龙、鲤鱼灯、经典诵读、龙水泥塑、石刻小导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30余种,平均周课时约1.6节。各校每年外聘市区知名文化专家20多名,到校授课200次以上,开展国学经典、传统礼仪、诗书戏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讲授活动,惠及学生近5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认知上存在误区。部分同志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只是教委和学校的事情,己无关,因而在工作开展上主动性不,支持配合力度不够。有少数认为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学校的升学考核不利,因而导致有的学校参与人员不多、活动氛围不够浓厚。全区312所中小学幼儿园中,只有143所学??枇酥谢判愦澄幕喙氐目纬?,仅占46%,参与学生一般只占在校学生的20%左右。

(二)推进上存在弱项。一是系统谋划不足。缺乏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区政府层面的指导意见,区教委有文件转发但无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刚性推进不够。一些学校只是在有需要、有检查、有活动、有空闲才推动,存在可推可不推现象,缺乏刚性约束持续推进“韧性”。三是保障力度不大。一方面学校缺乏专门的师资力量,主要靠外聘,而外聘专家或教师来校上课又受时空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另一方面,经费保障不足,在教学、传承活动中需要相应的功能设施、表演道具及课时费用支出,多数学校在这些方面显然力不能及。

(三)效果上存在短板。一是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不平衡,如小学活动好一点,幼儿园、中学次之。有的学校颇有特色,有的学校平淡无奇,有的学校参与度高,有的学校参与度低。二是传承不深入。一些活动还停留在文化载体这个浅表层,认为只要开展了活动,“进”了校园就算完成任务,没有将文化内涵延伸到相关学科中同步开展,文化内涵入脑、入心融合不够。三是利用不充分。对于学生创作的剪纸、棕编、竹编、书画等作品,大多数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没有开展义捐、义卖等活动,利用率低。开展活动后没有进行较好的成果转化,这些通过辛勤付出所得来的成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

三、工作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传统文化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根本,是民族智慧的精华,是世代相传并不断更新的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是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的总和,对青少年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当前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认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意义,坚决克服和纠正片面、错误认识,切实增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传统文化进校园,是需要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等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领导。有关部门和学校党组织要在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强化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在“为何进”上引领、在“统筹进”上指导、在“进多少”上规范,发挥党组织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统筹协调。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及时研究制定我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在“进什么”“进多少”“怎么进”等方面标准化、规范化、制度。要建立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和机制,主管部门主动履职,各类学?;T?,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一步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特别在师资调配、资金保障上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解决学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和经费不足问题。

(三)强化创新发展,提升工作实效。一是创新教育模式。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同时利用教室、食堂、寝室、走廊、橱窗、电子屏等宣传窗口,张贴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图画图像、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达到“耳目所及、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拓展教育内容。组织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等专业人士,成立专门的编写小组,深入挖掘大足本土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对原有的乡土教材进行修订完善。三是强化成果利用。对学生创作较好的作品和节目,要进一步打磨完善,尽可能精雕细琢的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和文艺作品,通过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渠道,体现应有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同,让学生在感悟文化魅力的同时,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也更能激发出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优秀文化弘扬传承兴趣和热情。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