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届五次会议)提升圣寿寺文化软实力 写好宝顶山景区下半篇文章
区政协教科卫体委
大足石刻自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圣寿寺也成为重庆市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是中外游客参访宝顶山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圣寿寺作为宝顶山景区提档升级后的“游客服务区、文物展示区、石刻参观区、宗教祈福区、民俗展示区”等五大功能区之一,如何在全力推进的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中定准位、发挥其千年古刹的宗教文化影响力,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一、现状:千年古刹,名藏深山
圣寿寺是宝顶山石刻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一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年间营建的佛教密宗寺院,距今已有800多年。建成后,虽经历宋末、明末两次战火,却在僧众的清苦坚守和艰辛努力下,佛灯长明,兴盛不衰。但圣寿寺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佛寺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热度、社会影响力等诸多价值要素都与这座千年古刹不甚匹配。
佛寺文化是发展寺院旅游的灵魂和根本。宝顶山石刻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诸宗并融,援儒入佛,并形成了具有浓郁世俗化、生活化的宗教文化特色。其后,明清两代禅宗系僧人住持寺院,将千手观音信仰结合民俗信仰,形成了遐迩闻名、声势浩大的宝顶香会。因此,从宋代赵智凤佛学思想到明清之际的宝顶香会的兴盛,是圣寿寺佛学文化研究的核心范畴,是圣寿寺以文兴寺、打造寺院文化IP的根本。但目前,圣寿寺在推进寺院文化建设方面却明显不足,相较于普陀山、峨眉山等著名寺院已经落下一大截。
二、思路:重整古刹,以僧为本
我曾在大足石刻最重要的景区宝顶山工作多年,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觉得我们可从细节入手,突出重点,以人为本,积极找寻大足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向中国讲好大足石刻的故事,向世界讲好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故事,把总书记的嘱托和敏尔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
经济学有个概念,叫边际效益递减规律,随着旅游消费选择的多样性增加,加之网络和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一个地方的了解渠道亦较过去简便容易。能够打动游客,让游客走心着迷的景观越来越少。近年,重庆城市文化越来越多元,大足石刻由一个影响力领头羊的角色,退居为一个多元中的“一角”,显得黯淡起来。拿宝顶山来说,每逢节假日或旅游旺季,游客匆匆到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2小时,风尘仆仆就离开了。一年一度的香会节,也成了赶场式的碰闹热,与之相对应的是新建南北宋街的灯火阑珊下的静寂。当下人们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
为让游客更全面了解石刻的前世今生,让更多的人有体验感,更好的在大足留足,宝顶山景区线路虽按“先观博物馆,再游大佛湾、后礼佛圣寿寺、又从圣寿寺到景区出口”文案进行了优化,但真正要让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我们的千年石刻绽放出更多的人性光辉,还得在千年古刹圣寿寺上下些功夫。
圣寿寺现有僧人20余名、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佛学素养较低,佛事活动较少,缺乏主题文化,让游客缺少体验感和仪式感。参观宝顶山景区的游客一年有一百余万人,到圣寿寺的仅20余万人,景区线路调整后,进入圣寿寺的游客将会达到一百多万人。如何让游客变被动为主动,奔赴宝顶山一睹风采,我想就得从提高寺院自身软实力做起,强化寺院的僧团建设。
三、几点建议
1、加强道风建设,正信正行。在寺院僧众兴学风、树道风,引领思潮,培养僧团的栋梁之才??山杓胀由椒鹦诩岢帧叭骋弧保ㄈ耸峦骋话才拧⒕猛骋缓怂?、修建统一规划)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理念。即统筹加强寺院人事管理,合理划分僧人职责分工,可让部分僧人精研佛学,传承弘扬寺院文化;部分僧人专持佛事活动,营造寺院氛围;部分僧人参与日常事务,增强规划管理。形成佛学研导、弘法利生、管理服务三个稳固层面。
2、以“讲经说法”为基础,励精佛事,广行弘化。举办讲经法会,弘扬佛教教义,发挥佛教文化疏导心理、净化人心的功用,引导居士和信众正信正行。提倡“文明进香”、“合理放生”等理念。抵制邪知邪见,维护佛法正念,逐步成为西南地区影响最广受众最多的佛事活动。
3、组织音声佛事仪轨培训班,规范佛事唱诵仪轨,将解行并重、随文入观、诵持合一引入经忏佛事,提高功课与经忏佛事的文化品位,增强音声佛事的修行实效和社会教化功能。
4、文化兴教。推进僧才培养、居士教育、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积极融入文旅融合大环境。走出去,请进来,培养、引进大德高僧、知名佛教学者,满足信众的所求所愿。重塑圣寿寺千年古刹的盛名,为大足广聚人气厚植基础。
当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如火如荼,大足,再次迎来难得机遇,蓄势待发。我们要好好策划,集中优势,保持政策规划的延续性,从长计议,本着“我若盛开,蝴蝶自来”的初心,达到如于会文书记所说“让更多游客,在世界行走,到大足停留”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做到千年大足、心有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