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届四次会议)整合文旅资源优势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区政协文化艺术界别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与旅游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消费服务的载体,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具有天然的偶合性。
一、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抓住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重大机遇,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突破口,以打造成渝经济圈的“国际文旅城”为目标,发挥文旅融合倍增效应,展现“诗”和“远方”的结合,让文化“美起来”、旅游“强起来”,绽放出多彩魅力。
自2016年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坚持从体制机制、规划设计、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旅游产品、整体营销、旅游监管、城乡环境等8个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大足石刻、宗教、五金、重汽、民俗、英雄等文化资源,加大了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商业、城市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综合新产能。建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和五金博物馆,打造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龙水湖环湖马拉松、龙水湖露营音乐节、花样龙水湖“花雕艺术节”等品牌节会赛事。建成“罗庄·荷花山庄”“原乡·大足”“棠香人家”“老家·观音岩”等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体验区,打造了一批旅游文化商品购物街区和都市旅游购物中心。一系列的组合拳使大足旅游全面升级,文旅融合效应日益彰显。
二、文旅融合发展主要问题
(一)融合深度不够,融合层次不高
文化和旅游融合种类虽多,但融合深度与广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文旅融合的进程。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融合中应用较少,产业链纵向延伸不充分。旅游产品、艺术表演等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能力有限,缺乏具有竞争力、市场影响力的融合精品。虽然每两年举办了一次“大足民间文化艺术节”,大足石雕、万古鲤鱼灯、双桥狮舞、中敖火烧龙、三驱手工竹编等成为民间特色文化品牌,但与旅游融合不够,没有发展壮大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也不紧密,推动旅游发展的势头不足。
(二)品牌文化内涵挖掘不深,难以提档增效
尽管形成了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文化品牌体系,并通过媒体及节庆会展等形式进行了大量主题宣传和品牌营销,但由于品牌挖掘不深、宣传营销力度小,加上旅游景区建设文化内涵不鲜明等问题,除宝顶山石刻景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等融人文与自然于一体外,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企业较少,缺乏参与市场化运营的实力,没有把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地转化成品牌效益,缺乏国际品牌与国家品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辐射效应。旅游商品缺乏,实用性和观赏性较差,外形与包装简陋,难以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
(三)人才资金严重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旅游和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到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创作、传播和销售等环节都存在人才短缺、专业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发掘文化旅游价值,要以文化为底蕴,以历史文物景观及文化活动观光服务为核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民营资本介入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业快速和长远发展。
三、建议对策
(一)整合文旅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
充分整合现有文化旅游资源、产业政策,着力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及配套服务,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基地,形成结构合理、分工完备的文化产业市场。扶持龙头企业,提高技术工艺,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形成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品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支持现有演艺资源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
(二)利用非遗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坚持?;の?、合理利用的原则,既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宣传推广。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石雕、五金、竹编等),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合理利用,为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宝顶香会、万古鲤鱼灯 、中敖火龙、双桥狮舞、西山神歌、三驱面人等),在注重原真形态展示的同时,通过编排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
(三)积极培育文旅人才,深度开发文旅产品。
编制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规划,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和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院系(专业),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大足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文化和旅游执法机构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抓住关键环节实施监管,优化文化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