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招嫖约联系方式-附近100元4小时服务热线,二维码约茶wx,400元3小时快餐

您的位置:首页 >委员建言>详细内容

委员建言

(2019年度宣传信息工作会)浅谈政协新闻写作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03 16:37:00 浏览次数: 【字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同志们:大家好!

 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政协新闻写作。我不是专职记者,没有专业的文字功底,只是靠平时努力学、不断写,才积累了一些经验,愿与大家分享。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政协新闻写作亦是如此。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传达了什么精神,委员提出了什么建议,产生了什么效果……政协全委会、常委会、主席会、专委会等都是政协新闻采写的点。

 那么,问题来了,政协新闻写作是不是就和“八股”文一样,有固定模式可以效仿呢。我们在场的朋友可能马上就想到了诸如此类的写作公式:政协会议报道=会议主题+参会人员+领导讲话+会议总结;政协调研报道=调研主题+调研经过+领导要求……这些写作公式好比新闻素材的“整容刀”,几乎屡试不爽。但是“整容脸”看多了后,怀念起“原装”的才是盛世美颜。我的体会是,政协新闻写作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丢掉“整容刀”,不用模仿,不必千人一面。

 一是找“亮点”,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凸显出来。从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分析,从要报道的内容中选出那些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进行重点报道。如大足日报记者谭显全老师,在跟随陈廷剑主席、陈仲伦副主席到三驱镇调研农业园区时,如果说从调研的角度来发新闻,很难上稿。结果,他在采访中寻找到了亮点,以政协助推三驱镇打造国家级农业园区的角度进行组稿,上了《重庆政协报》,很难得。

 二是抓细节,细小入微却能感人至深。政协新闻要写得富有感情,关键是抓细节。而这些细节,可能是领导脱稿时讲出来的精彩话语;可能是委员交流时的热烈互动;也可能是领导慰问困难群众的一个画面。我想这些有声有色的新闻细节描写,比起那些泛泛而谈、可有可无的空谈和套话,会更加吸引眼球。比如,我在《人民政协报》刊发的通讯《让城市留住记忆》,写的是区政协专题调研全区新型城镇化板块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座谈会上,一位委员在发言中突然唱出了一句歌词:“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歌声一出,会场立刻响起了阵阵掌声的场景。这篇报道抓住了现场鲜活的场面和细节,生动的再现了当时会场的浓郁氛围。

 三是练“内功”,采写这套“功夫”马虎不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方面,向书本学。以前家里穷,读书成为一种信仰。现在,工作、生活都比较忙,有时间就点书,好的东西一定记下来,回头就是“宝贝”。二要深入实践。新闻从哪里来?来之于工作、来之于生活。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多到基层去,多到群众中,挖掘新闻素材。并且,随时做好记录,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记下来,很难记住当事人说的话,也还原不了当时的情景,更别说及时撰写成稿。三要善于谋划。写新闻不是等红绿灯,不能一味地等,要主动出击,瞄准新闻点,精心谋划。怎么谋划?从媒体报道的重点、政协工作的亮点、重大活动的焦点等,捕捉新闻线索,提炼新闻素材,撰写新闻稿件。比如:我写的通讯《城市规划与未来“联姻”》,此类稿件属于调研类报道,用消息的写法简单快捷,省时省力。但我在随同调研中,主动与委员交谈城市规划、棚户区改造等问题,委员在交谈中自然流露的真话,我认为是可以采写的点。于是改变一般性调研活动的写作方法,从一位委员儿时的记忆开题,以委员视角回忆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如今已经是一片废墟,引出以前的城市规划没有前瞻性和统筹意识,导致了如今的种种乱象,再顺势引出委员们“把脉”“城市病”,直逼“痛点”,并开出“良方”。该篇稿件先后被《重庆政协报》、华龙网等采用。

     现在回头想想,不管什么岗位,无论干啥工作,一定要“沉下去、浮上来”。在璀璨光芒的背后,往往有一种坚持、乐观、平实、隐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值得我们珍藏。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同行,团结奋斗吧!谢谢大家! (陈世会)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