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招嫖约联系方式-附近100元4小时服务热线,二维码约茶wx,400元3小时快餐

您的位置:首页 >委员建言>详细内容

委员建言

(二届二次会议)关于加快民宿产业发展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6 10:44:00 浏览次数: 【字体:

关于加快民宿产业发展的建议


区政协提案委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民宿产业发展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体,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有效的切入点,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它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一、民宿定义及发展现状 

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我区民宿产业现处于自发发展的初始阶段,呈不断扩散趋势,主要集中在农家乐。据调查,全区有农家乐(含乡村酒店)14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33家,能提供住宿的12家(但真正能住宿的更少)。在携程网上我区民宿只有1家,即昌州古城内的颂棠别院,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也只是一家在公安登记注册的、位于景点内的、以古风古韵为主题的风情酒店。

二、民宿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政策优势:“党的十九大”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2016年1,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2017年10月,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对民宿产业发展提出了标准。同时,我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等工作,这些均为民宿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文化优势: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石刻文化和禅意文化,为主题性民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区内丰富的石刻文化、孝廉文化、五金文化、重汽文化、革命文化等特色文化,为民宿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内涵。

(三)交通优势:随着渝蓉高速、成渝高铁的贯通、潼大荣高速、大内高速、成渝中线高铁、登云机场军民合用的推进、交通建设“三年交通大会战”的实施等,可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多样的交通出行方式,也最适合大足周边游客设置周末旅游线路,以游大足石刻为主,住民宿感受地方文化、享受旅途慢生活、体验有情怀的民宿文化提供了方便。

(四)实践优势:区内许多地方己在积极探索民宿产业发展,如:荷花山庄己有民宿客房24间,年接待量15万人次;原乡荷花村拟建客房数量60间;龙水湖度假区特色禅意文化小镇在未来2—3年时间里,计划至少有3家以上民宿特色客栈投入使用;“老家·观音岩”有民宿客栈3家,拥有客房6间;“棠香人家”有规范农家乐3家,三星级农家乐2家,等等,这些都为民宿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民宿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规划缺失,聚集效应较弱。全区民宿产业发展没有出台相关规划,没有对民宿以及民宿相关设施等进行统筹规划,民宿产业基本处于自我发展和自治状态,多以个体为主、零散经营,存在“小散低”等问题,聚集带动效应较差,缺乏行业间的交流和行业协会的有效组织引导。

2.特色不特,目标定位不明。民宿作为有别于农家乐的深度旅游产品,有其特定的客户群体,必须根据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产品。我区民宿并未对市场进行细分,经营主体定位不明确,与当地农业、林业、特色石雕、民俗的结合度较低,同质现象较为严重,特色不明,产品开发粗放,缺乏旅游包装,互补性较差,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不突出。

3.硬件不硬,基础设施较差。从近几年农家乐星级评审情况来看,符合条件的经营户不多,绝大多数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我区民宿提供方的停车场、道路、水电、厕所、网络、消防设施等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高端、个性的民宿更是难得一见。同时,受农村住房高度、面积规定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影响,用于发展民宿产业的农村住房较少,民宿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4.软件不优,服务品质不佳。文化内涵注入程度较低,仅能满足低端服务要求;安全监管程度低,隐患较多,游客难于安心放心;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不高;村庄绿色有余美化不足;农民淳朴热情有余服务意识不足,缺乏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新一代经营者。

四、民宿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实施意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及配套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加强旅游用地、教育培训、环境配套等保障力度。进一步统筹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さ裙婊?,多规合一,统一打造,按照地理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环境及民俗等因素,进行有条件、分批次制定民宿产业发展规划,并先期选择3—5个点实施,形成整体优势,发挥样板聚集效应。

2.增加人文和自然元素。弘扬传统文化,将丰富的文化精髓融入民宿产业发展,塑造地域品牌,展现人文特色;融入文化创意,精制旅游商品,着力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包装、推广。注重?;ず屠迷娜宋淖匀蛔试?,尽可能保护传统的、旧式的、原貌的民俗,走“一地一韵、一村一景”创建之路,不求大拆大建,不搞整齐划一、全面开花,不破坏原生态资源,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精细化营造“情景消费”,深度开发创意农业、特色主题、节庆活动等新型民宿旅游产品;精心设计精美别致、多元化的民宿建筑及房间,彰显不同主题风格,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3.完善功能配套。完善交通、停车场、污水治理、旅游厕所、通信宽带、标识标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推进生态修复?;すこ?,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道路环境优化和公共交通服务提升行动,让乡村成为“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优美景区。实施全域美景建设,注重打造旅游环境,让游客不仅能游逛景点,还能舒适自在、轻松自由地休闲度假。

4.提升经营者素质。坚持通过外出考察、教育培训、专业学习和业内观摩改善软硬件设施,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将餐饮专业服务理念导入民宿产业,为旅客提供菜单设计、客房管理、紧急事件处理、解说导览、旅游咨询等多种服务,提高民宿系列产品的附加值。采用多元营销模式,推行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网上订房,利用媒体、网络、展览、旅游杂志、旅行社等渠道销售。

5.适度组织引导。政府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树立行业标杆,规范准入门槛,增强竞争活力;建立民宿协会,制定乡村旅游、民宿旅游标准化管理体系;政府统筹推进民宿生态村建设,为民宿经营搭建贷款、担保、贴息等完整的投融资平台;为民宿旅游项目或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给予贷款、土地使用、税收等支持;打捆使用各级各项资金,确保民宿旅游生态村基础设施、景观营造、体验项目、产品开发等协调发展。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